能经营好绿色的城市为何不吃亏?

来源:园林树枝粉碎机械设备    发布时间:2023-12-14 05:11:24
能经营好绿色的城市为何不吃亏?
  • 产品介绍

  于《瞭望东方周刊》总第887期,原题为《“经营好绿色的城市,不会吃亏”——专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幸良》。

  营造良好的生态看上去是在大把花钱,其实经济回报也很巨大,重点是找到盈利点、盈利模式。要善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022年7月13日,市民在贵阳市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里健身(杨文斌/摄)

  2022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8.04万亿元,是2012年的2倍多,预计到2025年林草产业总产值将达到9万亿元,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林草产业体系。

  林业资源大省广西、广东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3万亿元和1万亿元。浙江,正稳步打造“森林碳汇、一村万树、名山带富、未来林场、竹业振兴、千村万元、机械强林、数字林业”八大标志性成果,走出一条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的现代林业发展之路。湖南,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1150亿元增长至2022年5540亿元,全省正着力打造油茶、花木、竹木、森林旅游与康养、林下经济五大千亿级产业……

  林业产业是绿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潜力巨大。林业资源丰厚的城市都在紧抓机遇,铆足干劲“点绿成金”。

  发展林业产业必须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各地有哪些好的模式?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该如何助力?未来的大趋势是什么?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幸良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就上述话题进行了分享。

  《瞭望东方周刊》:十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产值规模显著提升。量很足,质如何?

  陈幸良:我国的林业产业产值很高、量很大,但从质的提升来看,还“一直在路上”,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等还要一直提升。

  陈幸良:就是要把林业资源全面充分的利用。比如木材,过去我们主要是把树干加工成板材。这几年,枝杈、边角料、树叶等剩余物也逐步利用起来了,粉碎后可以做纤维板、菌棒等,还能做成生物质能源,再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全树利用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林产品的附加值方面,也有很大提升空间。最典型的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我们的加工水平和国外差距较大。比如: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孑遗植物,从它身上能够提炼出抗癌物质“紫杉醇”,做成药物后价格很高。但提炼、纯化对技术、设备的要求很高,目前我们只可以挣到很少的初加工利润,眼睁睁看着大头被国外挣走。外国企业从中国购买大量原料,精深加工成药品再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还得花大价钱购买。

  有了创新,就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就能不断引领整个产业往前提升。一旦突破,带来的效益是指数级增长。

  国家要加强对我国独特的生物资源的利用研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比如油茶,除了加工成食用油外,多种精深加工产品也大有前途。在红豆杉家族里,就有我国特有的树种“中国红豆杉”。我国林下多种生物资源是发展林业新兴起的产业的基础。

  一产方面,要推动机械化,降低人力成本。因为人力资源越来越宝贵,人力成本慢慢的升高,随着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年轻劳动力慢慢的变少,只有大力推动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产业效率,才有出路。

  二产方面,要提升现代化水平,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比如,刨花板是传统的林业加工产业,但浙江德清有一家叫兔宝宝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实现了用机器人智能化精准作业,偌大的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大幅度的提高了加工的效益和质量。

  三产方面,要不停地改进革新模式、创新业态。比如自然教育、月捐养树、森林碳汇等,都是很好的新业态。5年前,森林康养也属于新业态,随国家大力扶持和人们对自然、健康的重视,现在已发展成为千亿级产业了。

  陈幸良:林业产业是有益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受到国家和社会支持的产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跟生态密切关联,生态当中有产业,产业当中有生态。比如砍掉一棵树,树木的碳汇功能随之消失。

  从经济学角度,林业产业有着明显的“正外部性”属性。一片树林种下去,不但可以为经营者带来收益,它还能固碳释氧、改善生态,让其他人受益。按照经济学的逻辑,受益者应该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补偿;否则,就会降低社会对种树的兴趣,该产业就会萎缩。

  与之相对应的属性叫“负外部性”。比如办水泥厂,生产的全部过程会造成空气污染,周边居民的衣服更容易脏,肺部容易受伤害,洗衣服、治病都得额外花钱,但水泥厂并不承担这些成本。

  所以,政府要通过其他手段,如对树林的经营者给予补贴,提高水泥厂的征税比例,应用经济学中的科斯手段和庇古税,加以平衡。

  现在很多地方都设立了生态涵养区,这些区域要大面积种树,按照以前的思路,在这一些地方盖工厂、楼房不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吗?2002年,中国开始启动生态补偿试点,后来慢慢地发展起来,这是开创性的举措。

  《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我国为鼓励、引导、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

  陈幸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林业被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列入要重点扶持的基础领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支持森林城市建设。

  2015年,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后首个由中央发布的林业方面的重要文件,一方面明确了国有林场的生态功能定位,另一方面,要求着力改善林场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2019年,国家林草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极大助推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

  2020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草局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全面推动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陈幸良:发展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与规律,政府和市场各自找好定位,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要让经营者得到相应的市场回报,才能激发更多的主动性,促进产业发展。

  政府有自己的职责,要善于把握、把控宏观,善于把林业产业的公益部分做好,要发现市场运行过程的问题,及时引导、及时调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政府服务得越到位,市场就发育得越好,产业就越兴旺。

  过去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好的时候,造成要么产品过剩、产业无序,要么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应尽量避免。

  2022年5月27日,工作人员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农业大数据平台(欧东衢/摄)

  陈幸良:很多城市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底色,确确实实尝到了甜头。重视绿水青山,不仅带来了看不见的生态效益,也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社会效益。

  首先,城市的形象慢慢的变美,更加宜居,这样就会吸引更加多的投资者来投资、兴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也随之进来,城市的整体品质得到了提升。

  其次,一个城市改善森林、湿地、园林设施,并不是纯投入,还能带来产出,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助力产业升级。比如,建设植物园、森林公园能带来观光游憩、自然教育、康养产业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出现了。

  营造良好的生态看上去是在大把花钱,其实经济回报也很巨大,重点是找到盈利点、盈利模式。要善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北京是大城市的典型。2012年,北京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14.85%,后来进行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和各种绿化工程,到现在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4.8%,这种投入是巨大的。

  但这给北京带来了诸多好处:一方面提升了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和口碑,聚集了慢慢的变多的高质量投资者、创业者,有更多人来旅游、消费,也产生了新的业态;另一方面,居民幸福感不断的提高,这又转化为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以说,北京的绿色投入稳赚不赔。

  浙江安吉县是小城市的典型。安吉的森林覆盖率达70%,其中有50%以上是竹林。安吉围绕竹子做各种文章,一二三产业全链条开发,除了竹加工、竹生态旅游,现在又在大力推进以竹代塑、林业碳汇这些新业态。它一年的竹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从业人员近3万人,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近10%的竹业总产值。一根竹子挑起了百亿级富民产业。

  陈幸良:首先要持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将森林、湿地等ECO视为城市里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如果管理者缺少这种理念,这个城市的GDP再高,也会问题频出。

  第三,既然建设了这些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就要经营好它,最大限度发挥它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让它为城市居民和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带来更多的惠益。

  浙江有个持续了多年的项目叫“一亩山、万元钱”,是很好的案例。在山林里,摸索出木本粮油生态高效经营、笋用竹林丰产培育、林下复合经营、花卉苗木精品化栽培、山地水果轻简高效栽培等富民模式,尽可能地挖掘林业潜能。这种理念和做法是很先进的。

  《瞭望东方周刊》: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投资、运营,对于企业界,你有什么建议?

  陈幸良:第一,要增强对林业产业投入的信心。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社会绿色理念不断在增强,国家对绿色产业的扶持政策肯定会慢慢的好,林业产业是有巨大前景的。

  第二,林业产业有前景,但周期长、见效慢。企业家要掌握产业特点,研究政府的扶持政策,最大化发挥产业和政策优势。

  第三,林业产业跟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紧密相关,大多数时候要跟村镇、农民打交道,所以要接地气,要沉下心来了解、体恤农民的意愿和现实需求,获得农民的支持。这样的领域的优秀企业家,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陈幸良:第一,学术界的第一个任务,是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要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引领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到田间地头去了解生产技术的现实难题,再去想办法破解难题,要把好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让科技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要注重这个行业的高层科学技术人才和基层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前者主要肩负科学技术创新使命,后者主要负责给基层农民做培训、做辅导。

  第四,要多和地方领导、行业主管领导、企业家对接、沟通,为决策提供好技术咨询服务,转化学术成果,推动林业发展。


进入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17 澳客okooo下载手机版官网首页